从10所高校到12所高校,从4万学生到19万学生,从独立资源到共建共享……二十多年前,小谷围岛还是一座孤岛, 肥沃农田下,人迹罕至。随着一纸规划,一座崭新而平坦的广州大学城在广州东南部拔地而起,逐步蜕变成莘莘学子的梦想之地。
先来一组航拍图带你们换个角度看这座“城”。
弱冠之年,青春蓬勃。木已成林,人文蔚起。
一座岛,温润一座城;一座城,滋养一座岛。二十多年后,小谷围岛早已华丽转身。凭借先进的教育规划理念、有力的配套设施建设,广州大学城不仅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“人才摇篮”,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名副其实的“最强大脑”,夯实了番禺铸就“智造创新城”的人才根基,成为番禺“智造+智核”深度耦合的助推器。
学府林立
12所高校集聚19万名学生
教育是百年大计。一座城市的教育进展不仅关乎其经济前景,更关系到民生问题。
彼时,省委、省政府作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。在“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”的大背景下,2001年12月,《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》正式公布实施,广州大学城规划面积43.3平方公里,定位为“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”,2002年6月正式动工,短短19个月时间建成总面积230万平方米的129栋建筑,实现了孤岛起新城的翻天巨变。
广州大学城迎来第一批新生和参观的市民 黄国宏摄
“那时我们来一趟很不容易,走一条简易的便桥进来,四周都是稻田。”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成勇回忆道,刚建成的广州大学城整体条件跟现在差距很大,但是“进城” 时热火朝天的场景他仍历历在目,“用长远的眼光看,当年这个规划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,把人才培养提到一个全新的重要的地位上来,让高校教育始终围绕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来服务。”广东工业大学有了番禺校区后,办学空间大幅拓展,满足了扩招的需要,也为学科发展调整提供了空间。
广州大学城初建成高校旧貌(黄国宏摄)
2004年9月一期(小谷围岛)工程启用,中山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广州中医药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、广东工业大学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、广东药学院、星海音乐学院、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大学10所广州高校进驻,并如期迎来首批近4万名学生。2014年,二期(小谷围岛南岸)新增暨南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两所高校。目前12所高校学生总人数约19万人。
人才摇篮
累计培养毕业生超80万人
作为广州市“南拓”战略轴线上的智慧轴心,广州大学城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几何地理中心、广州市“智核”和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核心区这一黄金要道,距市中心约17公里,广州地铁4号线、7号线贯通上“岛”后,进一步加快人才、资本等要素在片区之间的流动。
地理环境的优越性,一直在为广州大学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,也让这座未来之城在高级人才培养上产生了更大更强的动能。
建设20年以来,广州大学城各高校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,形成了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到应用型、复合型人才的多规格、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。12所高校全部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。
广东工业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(广工供图)
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,每年的本科毕业生逾1万人,92%留在广东就业,集中在大中型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,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这支“生力军”的一员。整个小谷围岛每年有6000多人在广东工业大学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,成为大学城打造开放、协作、共享“高校圈”的真实写照。
迄今,从广州大学城走出的毕业生超过80万人,他们当中不乏在科技创新产业等各个领域挑大梁、当主角的佼佼者,如探迹科技CEO黎展、乐摇摇创始人陈耿豪、九尾科技创始人王锐旭等。近几年发布的胡润U系榜单上,番禺区上榜的9名年轻创业者也均来自这座“城”。
向“新”发力
拥有科研平台213个,孵化培育企业超1200家
20年来,番禺区坚持用好广州大学城各高校院所这个“基本盘”,放大约21万师生聚集效应,每年吸引一批高校毕业生“学”在大学城、“留”在大学城,推动高校前沿科研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。
放眼粤港澳大湾区,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是综合实力最强、科研水平最高、学科最齐全的“高校圈”,现有博导1400多人,院士(含双聘)67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,享受国务院、省政府特殊津贴160余人。科创平台方面,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各类科研平台213个(含国家级实验室26个、省部级实验室168个),其中与广州发展结合度较高的省部级以上实验室128间,累计专利数量占全广州1/4;建成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,已征集入库项目2582个。
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(黄国宏摄)
广州大学城独特优势之处还在于,这里创新资源集聚,充分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,造就了一批以未来科技和应用型技术为代表的科创型企业扎根发展:现有科技产业园区5个,入驻企业近700家,从业人员2万人;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、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、港澳创新创业平台2个、高校双创基地12个,建成和在建孵化空间近100万平方米;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1200家,其中全球独角兽企业2家、广州未来独角兽企业4家、高新技术企业84家、国家级“小巨人”1家……
“航母级”产业孵化平台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
王成勇认为,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是跟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融合的,这为各高校引进人才、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全新的机会、条件,也赋予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基础,“如果没有大学城,这些事情可以说实现不了。”
文:番禺融媒记者樊芸
图:资料图片(署名除外)
编辑:貌信玲
审核:林志良
校对:谢微
签发:易素珍